青海智慧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信息化时代的趋势,青海省作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之源、“牦牛之都”“藏羊之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一直是青海省重要产业。青海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省平均海拔3000 m以上,其中青南牧区平均海拔4100 m以上,无绝对无霜期[1]。现有天然草场面积5.47亿亩,居全国第四位,占土地总面积的50.6%,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4.74亿亩,占天然草场面积的87%,全省存栏草食畜1850万头只,其中牦牛存栏514万头、藏羊存栏1336万只。青海牧草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牦牛肉和藏羊肉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丰富;羊毛弹性好、拉力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通称“西宁大白毛”。2015年底,农业部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2],青海省人民政府也在2016年1月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3]明确提出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畜牧业亟需数字化转型升级,虽然在大环境(地理、人文、市场经济)和小环境(牲畜、养殖方式、组织形式)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使得青海智慧畜牧业发展任重道远,且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战略价值。


  1

发展现状


1.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通过大数据平台、牦牛藏羊追溯体系、智慧畜牧、智慧兽医、饲料管理平台等各类系统和平台,投入了一批硬件基础设施,应用、收集了大量具有分析价值的数据。


1.2   数字化助力优势凸显

近年来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各类自动化辅助设备,计算机、信息采集、无人机等装备的应用不断增多,一方面提高了畜牧业的产出效率,对规模化养殖,提升产品质量与品质有助推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凸显计算机等一类自动化设备和软硬件对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性,为推动智慧畜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1.3   产学研协调同步

青海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在智慧畜牧业方面主要包括了兽医、畜牧、饲草、渔业等板块。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已经采集了620万头(只)的牦牛藏羊数据信息,实现了牦牛藏羊从出生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实现。在动物检疫、运输、电子合格证方面有牧云通系统的推广和使用。另外科研方面对种畜智能识别、体质量估计、生长拟合等方面有一些研究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2

面临瓶颈


青海牧区一般为高海拔,少数民族聚集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条件相对较差,物流成本高,通讯服务的稳定性较低,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少,并且畜牧业仍以放牧为主。


2.1   地理环境因素

交通便利和电力能源供应是信息化的基础条件,由于高海拔、地广人稀、生态环保等缘故,交通设施和电力基础设施的稳定性较低,对信息化亟需的硬件支撑维护、信息传输等造成不利影响。


2.2   社会发育迟缓

民族地区社会形态发育迟缓,社会治理水平相对较弱,导致新技术、理念、方法等在这些地区的推广和使用曲线缓慢。


2.3   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

智慧畜牧业发展是需要政府、企业、农牧民合作社、科研机构共同推进的结果,旨在增长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但是在青海省广大牧区智慧畜牧业的推进一直以政府为主导,基层乡镇兽医站抓落实,保险和屠宰等相关企业有限参与,其他主体和个人参与较少,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机制[2]。











  3

有效对策


3.1   产学研融合

信息化发展人才支撑不足,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机制不成熟,科研要以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产业发展为目标,产业化要以科研为基础支撑力量——科研为产业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企业提供资源投入,提高产出比,增加经济效益。


3.2   推进物流建设

在绿色有机示范省项目推进中,通过扶持特色电商的发展结合先进的冷链物流体系,进一步提升青海畜牧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4

前景展望


就目前青海智慧畜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从技术应用、组织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但同时也蕴藏着很大的潜能,是智慧农牧业发展的蓝海,具有广阔的前景。


4.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畜牧业是青海重要的第一产业,也是青海少数民族区域内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农牧业生产中的智慧化进程逐步加快,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畜牧业方式。大数据渗透、智慧化装备、减少人工成本是智慧畜牧业的主要特点。青海畜牧业数字化转型要与推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发展相协调发展,通过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加快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反哺畜牧业智慧化高质量发展。


4.2   产学研体系化发展


4.2.1数字化资源库

“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牦牛藏羊作为青海省的重要畜禽资源,其数据化资源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目前关于青海畜牧业的数字化资源库还未建立起来,该库的创建对产业发展、科学研究、市场推广等都有重要意义。


4.2.2智能识别

牦牛藏羊的种畜识别是一个典型的专家系统问题,在实践中畜牧专家会根据视觉特征,触觉特征结合地域特征等综合分析,得出牲畜种畜方面的结论。但是实践中发现往往由于经验不足,认知不充分等原因,造成了种畜判断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种畜识别也是一个专家经验的有效量化问题。


种畜识别是一个非常有战略价值和前瞻性意义的工作。是在建立青海畜牧资源数字化库的基础上,对数据资源的合理分析和运用,并将畜牧专家的经验进行量化,与计算机视觉等方式相融合,在卷积神经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智能化的种畜筛选方法。如图1所示,是种畜智慧识别的一个初步方法,其中存在着专家经验的收集和机器特征的关联量化。目前,种畜多维特征信息采集方法,卷积神经网络的选择等存在较大的科研空白。

  5

总结


智慧畜牧业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升效率、提高质量、加速发展的“捷径”。虽然青海智慧畜牧业在基础设施、数据应用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进展,但是还存在着“大”“小”环境的限制和其他不足。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对应的政策支持、融合式发展建议、闭环策略等推动青海智慧畜牧业向好发展;分析了青海智慧畜牧业发展的未来前景即产学研结合的融合式发展,畜牧业数字化提升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协调促进,最终通过智慧畜牧业的发展实现智能赋能,科技促振兴,推动青海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牧区社会经济快速进步,畜牧业产业链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王福成,马素洁.青海藏区生态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当代畜牧,2019(7):73-76.

[2]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

[3]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D].青海政报,2015.


文章来源:青海省农牧业区划遥感中心;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
行业资讯
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