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来源: | 作者: 农业信息化 | 发布时间: 2024-05-14 | 395 次浏览 | 分享到:


吉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由于地形条件良好、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吉林省坚持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引领“三农”发展的根本方向,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围绕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畜牧产业攻坚、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人参产业振兴工程等,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截至2020年上半年,吉林省全省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已达到319项,无论在农业生产、农业管理以及农产品方面,还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体系、安全追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成效。因此,研究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启示可以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对推动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

中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概述


中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指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相关标准以及工作原理建设的、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包含粮食、水果、蔬菜、畜牧等多种农业产业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区,其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具有较高保障,同时还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常以行政单位级别进行划分,最高级别为国家级,其次为省级、地方级,由所属的不同行政政府进行监管,最后由各级职能部门进行验收[1]。

2

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内容及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视察吉林时对吉林省作出了重要指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这既是对吉林省农业发展的肯定和鞭策,也是对吉林省农业发展的殷切期望,吉林省由此不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内容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标准体系,一方面以国家的标准为主体,农业各个行业标准为有效支撑,另一方面结合地方标准同时以优秀农业企业的标准作为补充,吉林省通过在农业示范区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地域特色的产业标准化体系,在玉米、人参、食用菌以及相关种植、饲料等方面编制出了技术成熟、划分清晰以及目标明确的各类农业产业及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建立起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对示范区的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积极推广环境监测、产品溯源以及质量认证监测等智慧化和标准化管理,使得示范区内生产的各类农产品全面实现高产、质优、可溯,当地的农产品品牌效应得到了有效提升,并且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将周围地区的广大农户引导融入到现代化、信息化的农业建设之中;三是组建起强有力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一方面吉林省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农业大学以及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各大农业科技企业的雄厚科技力量,加快将各类农业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另一方面吉林省大力开展培训宣传活动,就农业标准、先进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成立起了优秀的智慧化、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带动了周边农户纷纷实施现代农业标准化管理,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标准模式。










  3

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效


3.1   构建起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吉林省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凝聚无数专家研究心血和大量的生产实践经验,并且结合自身特色农业产业,最终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适合东北玉米种植的“梨树模式”,采用免耕播种、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减少对土壤的扰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地肥力和保水能力,实现了减化肥、省人工、保产量的效果。“梨树模式”能够解决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从而使得土地耕作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进步,成为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典型推广模式。


3.2   搭建起了信息化智慧农业技术体系

吉林省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搭建起了信息化智慧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典范,建成拥有5G农机库房、实时测控系统、农场管控云平台系统、智能农机装备系统的“无人农场”,利用自主研发和引入的先进智慧化农场管控平台,通过加装无人驾驶系统、精准作业控制装置、远程监测终端,实现了玉米耕、种、管、收无人化作业。


3.3   提升了广大农户标准化意识

吉林省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广大农户标准化意识,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对农业标准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与农业生产者加深了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并且通过宣传积极参与农业智能技术以及标准化知识的培训,掌握了更多先进农业技术,使得广大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和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建设了大量的线下示范区,吉林省各个市县均建设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到示范区现场接受培训、参与学习,以实践掌握了应用标准、应用操作,带动了广大农户规范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操作。


3.4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吉林省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智慧+标准化”管理模式以来,使得区域内农业生产的人工成本有效减少,同时在节水节能、绿色环保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成效,尤其在玉米产品方面,产值已经突破3亿元,可直接使农民收入提高20%~25%,玉米产品远销国内海外,其他特色农产品如食用菌、木耳、人参等农产品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2]。

  4

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启示分析


4.1   牢筑技术实力,以农业科技创新夯实农业标准化基础

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未来发展中应当牢筑技术实力,以农业科技创新夯实农业标准化基础。一方面要加大开展现代农业科研力度,在种植技术、防控技术、机械化技术方面深入研究和相关技术标准研制,为农业标准化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科技推广,要以提升广大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宗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目的,积极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引领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从而保障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4.2   强化基础建设,坚持政府主导

农业基础建设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未来发展中应当不断强化基础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和支持。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支持,对相关农业标准化建设相关设备设施的购置给予财政补贴,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广大农户和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利用现代化的农业设备设施来实现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生产;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标准化、智慧化农业应用项目建设,积极打造多功能、智能化的智慧农业体系,从而加快推动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3]。


4.3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带动农业相关新业态健康发展

通过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发展智慧化农业生产管理平台的经验,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未来发展中应当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带动农业相关新业态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加大推广应用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的力度,积极开展“数字村”建设、数字农业的建设,同时加强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互联网+农业”新业态,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建设,规范农产品相关的电子交易体系,从而推动各类农副产品直播带货等产业健康发展。

  5

总结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作为中国第一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标准化建设,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积极借鉴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其创新创造的典型推广模式,改进和完善不足之处,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参考文献:

[1]曹娟.中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标准化,2022(20):140-143.

[2]朱祥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策略及成果——以上海市青浦区水稻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0(21):252-253+256.

[3]李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路径初探[J].中国标准化,2021(4):58-60.



作者单位:德惠市同太乡综合服务中心